查看原文
其他

贾可:“在场”还是“不在场”

贾可 汽车商业评论 2020-01-28



金秋十月,一个重要的节日过去了,大家的自信心又要爆棚。我也深受感染,不自觉地认为我们在这个星球已经是不可忽视的在场,四处都散发出难以抑制的“在场性”,如荷尔蒙一般刚强。


但同时,我却又从很多事中,或者仅仅浓缩到汽车业,人们的一些做法又让我感觉到我们骨子里还是不相信自己在场,并没有那种汪洋恣肆的“在场性”,而是我们很多时候呈现出一种“在场的不在场”。


听起来似乎拗口,什么叫“在场”或者“在场性”?


“在场”(Anwesen)是德语哲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即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翻译过来,相当于我们汉语的“在-不在”的“在”和“有-无”的“有”。“在场性”(Anwesenheit),在康德那里,被理解为“物自体”;在黑格尔那里,指“绝对理念”;尼采认为是“强力意志”;海德格尔解释为“在”、“存在”;法国人笛卡尔翻译为“对象的客观性”。


不知道你们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没有,再翻译一下,就是我们一些中国人或者一些中国汽车人,表面上自信,骨子里并不自信,还是希望通过外人或者等级上高于自己的人的臧否来确立自己的坐标,大白话就是“媚外和崇上”,希望通过“外”和“上”来确立自己的“在场”,否则“在场”也等于“不在场”。


这等于让那些“不在场”的主宰我们的“在场”,可能造成一些人思想呈现一种怪诞的现象——“在场的不在场,不在场的在场”。


为什么说这个?这跟我们呕心沥血创办的轩辕奖有关。虽然德国的红点设计大奖很有名,虽然德国的IF设计奖也很有名,虽然英国的还有美国的一些汽车奖项似乎也很有名,但是并非敝帚自珍,我们根据自己的调研和走访,深深觉得中国汽车年度贡献奖——轩辕奖应该是最专业最公正也是对厂家最具有指导意义的汽车评奖。连续举办6届以来的获奖车型,它们的销量走势完全验证了全球评审团的判断。但是最近轩辕奖征集参评车型,尽管整体很顺利但有两家合资车企里中国人的表现还是让我吃惊。


有说,媒体要试驾车太紧张了就不参加了;有说,还是把机会让给自主品牌吧。我们只能说,这要么是心虚,担心自己评不上,因为轩辕奖要先国内外测试专家在专业场所测试,然后再通过全球评委集体讨论评审,整个过程完全遵循“独立于权力、独立于商业、独立于关系”的“三独”原则,绝无任何水分;要么就是习惯性藐视,因为他们“在场”惯了,即使已经开始“不在场”了,还是觉得自己“在场”,而视别人的“在场”为“不在场”。


这当然不怪他们,因为实际上历届轩辕奖获奖产品,它们的企业在对外宣传时,不少实际上并不把获得这个奖当作一个荣耀拿出来广而告之,并不认为这能够为它们带来多少光环,反而,常常拿出来示众的是得了什么国外的“洋大人”奖或者国内的什么“MTV”奖——哪怕这个奖没有正经的评审。这是他们心中集体性的主体意识“不在场”心理作怪,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他们认识到中国不少人普遍具有这样一种“媚外和崇上”意识的结果,所以为了更好达到宣传效果,他们的选择也就无可厚非。


也许你会说,轩辕奖毕竟还只有不到十年的历史,什么IF,什么红点,1950年代就开始了,轩辕奖假以时日,肯定是能够达到西方那种高度的。我们当然相信一定会这样,但是内心还是不免感到悲哀——人生苦短,轩辕奖已经到了第七个年头,而且全体评审团成员,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也都深知我们评审的“无出其右”。实际上,正因为有国外评委,我们才更了解国外评价的实质,也才更明白轩辕奖的价值。


我并不是说轩辕奖一定有多厉害,一定要让人佩服,一定要自吹自擂,只是觉得要让外界了解两点:其一,片面说厉害了我的国肯定是不妥当的,但不能因此就认为我们什么都不厉害;其二,中国汽车业要真正强大,一定是一个体系的强大,这个体系不只是指主机厂和供应链,还包括类似轩辕奖这样的评判机构的强大,如果你这个国家连个像样的对汽车的评价和认识组织或者体系都没有,何来强大的符合消费者认知和习惯的产品?这话可能有点绝对,但大方向并不会错。


轩辕奖从诞生开始,从上到下都是充满了“在场性”,这源于我们的自信,即使很多时候被遮蔽。但,我们相信“澄明”,相信通过“去蔽”、“揭示”和“展现”,一定能使“在场性”本身的“在场”成为可能。


中国汽车品牌本身现在何尝不是出于一种“不在场”的状态。如果说1.0起步阶段(2000年至2012年)和第二轮产品投放的2.0时代(2012年前后至2017年前后),自主品牌可以被我们看作是“不在场”的话,那么今天,大概从2017年前后至今的自主造车3.0时代,就已经到了“在场”的阶段。这一阶段,全球范围内都迎来了一轮试图颠覆传统汽车的行业变革,中国主流汽车品牌更早响应,完全有主体性资格,完全有“在场”的资格。


所以,过去的九月,我们联合红旗、WEY和爱驰品牌到汽车的故乡德国举行中国汽车品牌之夜,不是单独出现而是组团举行,目的就是要向世界宣告在西方人眼里“不在场”的中国汽车的“在场性”。而我写这篇文章,也是要让刚刚开始进行第七届评选的轩辕奖,让这个在一些中国汽车人眼里“不在场”的全球独一无二的汽车评奖显示出其“在场性”。


“在场”不是无缘无故到来的,它还是要争取,以对既有的“在场”造成影响,让人关注到“不在场”转换成“在场”的合理性。如果你非要问,知道这个的意义又在哪里?我说,那只能自己去体悟了。

 


更多内容

详见2019年10月15日出版的《汽车商业评论》杂志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报名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